2024年,许多城市迎来了垃圾分类实施一周年纪念日,垃圾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一个出人意料的现象却悄然浮现:全国各地众多垃圾焚烧厂正面临着“吃不饱”的困境。一些地方甚至不得不跨县市“抢购”垃圾,甚至将深埋地下的陈腐垃圾重新挖掘出来焚烧,以维持大型焚烧炉的运转。这看似荒谬的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并非因为垃圾总量减少了,而是因为垃圾焚烧厂的建设速度远超预期。让我们回到40年前,彼时欧洲的垃圾焚烧产业已发展超过百年,而中国主要依靠堆肥、卫生填埋和简单的焚烧方式处理垃圾。1985年,深圳这座仅有88万常住人口,日产垃圾750吨的城市,却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前瞻性:斥资相当于GDP 2%的巨额资金,从日本引进先进焚烧炉,建成了中国首座现代化垃圾焚烧厂。谁能想到,40年后,中国会从垃圾焚烧能力严重不足,转变为焚烧厂“产能过剩”的局面呢?
这场“产能过剩”的背后,有着三个关键的推动因素。首先是2005年BOT模式的引入,民营资本的大规模涌入,加速了焚烧厂的建设步伐。其次,2006年国家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补贴,使得垃圾焚烧发电的利润空间显著扩大,进一步刺激了投资热情。最后,2010年多项污染控制标准的出台,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对垃圾焚烧处理的投入,垃圾焚烧厂由此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如今,打开生态环境部的监测平台,密密麻麻的标识代表着遍布全国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据统计,我国垃圾焚烧厂数量已突破1000座,占据全球近半数。这惊人的增长速度,也带来了日处理能力的显著提升:从2016年的不足24万吨,飙升至2024年的116.6万吨,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然而,产能的巨大提升,却导致了众多焚烧厂面临垃圾短缺的窘境。2024年,全国有超过107座焚烧炉的停炉时间超过全年的一半,这意味着约5%的焚烧炉产能长期闲置。
为了解决这一“吃不饱”的难题,同时处理早期填埋的陈腐垃圾,释放地下空间,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深埋地下的陈腐垃圾。例如,2021年,浙江金华市计划用3到4年时间,开挖焚烧26万吨陈腐垃圾;2022年10月,河南鹤壁市不仅挖掘了9.1万吨陈腐垃圾,还从周边地区甚至邻近的安阳市“调拨”了9万吨生活垃圾进行焚烧。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全国垃圾焚烧厂建设数量绝对过剩,而是资源分布极度不均。生态环境部发展中心的研究表明,全国超过75%的县级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仍然面临着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那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市场机制或许能够发挥关键作用。自2020年起,国家对垃圾焚烧发电企业的补贴开始逐步退坡。业内人士测算,补贴退坡后,日处理垃圾量不足500吨的焚烧厂投资回报率将大幅下降。这将有效遏制过去一些企业为获取特许经营权而盲目“跑马圈地”的现象。未来,随着垃圾焚烧厂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场浩大的城市垃圾革命才有可能真正走向成功。
从“垃圾围城”到“垃圾不够烧”,中国在垃圾处理能力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满足垃圾处理需求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复杂课题,它不仅关系到城市的环保事业,更关乎着城市治理的智慧与效率。米乐M6 米乐M6官方网站米乐M6 米乐M6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