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键抓手。2024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聚焦重点领域,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方针,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安全的生态屏障,也是生态系统安全的底线 年底,我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矿(石)、工业企业、核心区缓冲区旅游开发等突出生态问题已基本实现动态清零,展现了对生态红线的坚决守护。各地正有序推进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内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与生态修复,通过植被恢复、矿山治理等工程,逐步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功能。例如,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拆除违规旅游设施并实施退耕还林,区域内森林覆盖率提升 3.2%,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扩大 15%,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恢复。
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该平台构建 “天空地一体化” 监测体系,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与地面智能监测设备联动,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全域动态监测。科技赋能让生态保护红线成为不可逾越的 “带电高压线”。
聚焦 PM2.5 与臭氧协同控制,各地加强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治理。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进,2024 年全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钢铁产能累计达 5.8 亿吨,占总产能的 65%;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大,全年新增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35%,重点区域柴油货车淘汰更新超 20 万辆。通过一系列举措,2024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 PM2.5 平均浓度同比下降 5.8%,重污染天数减少 12%,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成为工业源治理的 “智慧大脑”。该平台接入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生产数据与污染物排放监测设备,运用大数据分析与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企业生产全流程的实时监控。根据平台分析的无组织排放监测数据,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系统精准判断产尘点位、及时控制设备启停,优化能耗,实现无人化操作。结合厂区空气质量微站、视频监控、车辆监管、门禁系统、能源消耗、三维GIS地图等各类数据,建立“动态立体感知、远程监管应用、智能信息管理、智慧分析展示”为一体的超低排放管控体系。
以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为重点,我国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2024 年全国完成长江、黄河干流及重要支流 6.8 万个排污口的溯源整治,切断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通道;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 98.7%,曾经的 “臭水沟” 变身市民休闲的 “景观带”。同时,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渤海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水质优良(一、二类)海域面积比例达 81.3%,较 2020 年提升 12.5 个百分点。
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该平台整合河流、断面、水源地、入河排污口、水污染源清单等五大类多源数据,将自动监测、手工监测以及视频监控数据均纳入其中,构建数字水网。并对排污口进行精准定位与溯源分析。通过构建排污口 “身份证” 信息库,详细记录排污口位置、排放源、水质变化等信息,实现对排污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建立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2024 年全国完成 1.2 万块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评估,确保 “净土建房”。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面积较上年分别下降 15% 和 12%,通过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提升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开展 “无废城市” 建设试点,全国 29 个试点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 80% 以上,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部署于危废产生企业等场所,具备危废全流程溯源、智能称重、异常报警等功能。通过物联网技术,终端将危废产生、贮存、处置等环节的数据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形成完整的电子台账,杜绝危废非法转移与倾倒。
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推动钢铁、化工等行业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2024 年,全国创建绿色工厂 2100 家、绿色工业园区 130 个,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 4.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风电等绿色产业规模稳居全球前列,新能源产业年产值突破 7 万亿元,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从雪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林海雪原到戈壁绿洲,中国正以生态保护红线为 “骨架”,以污染防治攻坚为 “血脉”,以绿色发展为 “灵魂”,构筑起守护生态安全的坚实屏障。展望未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愿景必将加速实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